四川南充一對夫妻在山洞蝸居五十多年,過著「神仙眷侶」的生活。期間,兩人生下四個孩子,并供出了兩個大學生,如今孫子成博士。
他們身上有怎樣的故事?
發現秘密基地,將山洞建成家
梁自付,一個貧苦的農家出身的野孩子。
自小,全家就蜷縮在兩小間茅草屋里,一到下雨陰天,空氣中便彌漫著潮濕的氣息。
和中國西南部的大多數家庭一樣,梁家除了購買日用的物資,一年兩頭不會出去幾次。
這也讓本就對外面的世界十分陌生的梁自付,漸漸抗拒外出。
在當時那個連溫飽都成問題的年代,教育就更別提了。梁自付本就與其他的孩子不太一樣,不喜歡群居打鬧,而是喜歡自己獨處。
有一次上山采藥,梁自付發現了一個隱秘的山洞。他本只想進去歇歇腳,但山洞仿佛有一種無形的魔力,在山洞里,他感受到了內心的安靜和平和。
自此,每當經過這個山洞時,他都會像是見一個老朋友一樣,進去坐坐。
慢慢的,梁自付到了結親成家的時候。當地的風俗是,男子成家時,必須搬離原地,獨自建新房舍。
當時,梁自付第一個念頭是山洞附近建自己的小家,但是家里人都十分反對,沒辦法,他便在一塊曠闊的平地建了家。
隨著妻子的到來,梁自付開始在村里下功夫。他不但自己兢兢業業地種植作物,還幫助身邊的村民學習栽種技術。
不出一年,他便被村民集體推選為村主任。但是,好景不長,一場狂風刮走了梁自付的新家。
他的新家從外形上看只是幾根大梁,在頂部搭上一堆茅草垛。看似簡單,但是在技術和人工方面還是需要花一些錢和時間的。
而此時梁自付的積蓄并不夠,因此他又想起了那個山洞。在和妻子商量后,梁家夫婦決定遷到山洞,將其作為臨時的處所。
雖然他的幾個兄弟都不是特別同意,但是敵不過家境貧寒,最終也無可奈何。
于是在征得父母同意之后,梁家夫婦便開始著手搬遷,將自己僅有的一點經濟物資往山洞中移。
梁自付在砍除完山洞周邊的雜亂樹枝后,山洞的全貌才真正呈現在夫妻倆眼前。
隨后,梁自付花了一下午的時間,將山洞收拾干凈,接著便與妻子搬了進去。
每當夜幕降臨,他們就會聽到外面狼和野豬的嚎叫聲,心驚膽顫的兩個人只能相互依存。
不過在這里住也有好處,偶爾,夫妻倆早晨起床后,會發現野兔在自己的山洞口打窩覓食。對兩人而言,這就是送上門的野味。
真正住進山洞,梁家夫婦才真正感受到了原始人類的生活。山上沒有電,也沒有干凈的水源,現代生活的基本條件都無法滿足。
而恰恰在這時,梁自付的妻子懷孕了。兩人喜出望外的同時,也不禁為了今后的生活擔憂起來。
妻子十月懷胎后,山洞里很快便迎來了新生命的啼哭聲。梁自付第一次感受到來自于生命本身的奇妙和偉大。
作為新晉父親的身份,每每看到孩子,他心中總是欣喜不已。但是面對可能存在的野獸和乳養環境的惡劣,他還是有些發愁。
有一次,梁自付在低頭拾柴的時候,心中突然意識到,野獸害怕火。從那開始,每一天洞穴里都燃燒著熱烈的火焰,劈里啪啦的燒柴聲,使小嬰兒不時發出咿咿呀呀的笑聲。
此時,一家三口的野居生活才像了個樣。
時間不知不覺過去了三年,梁自付之前想要攢錢建新房屋的想法,早已消失的無影無蹤。
適應了山洞生活的一家三口,慢慢地迎來了一個又一個的新生命。為了給兒女提供更加舒適的家庭環境,梁自付開始費盡心思地對洞府進行改造。
他將洞穴優勢用到了極致,運用自己的石雕技藝重新設計內外的結構。原本坑坑洼洼的山洞,被梁自付改造成了兩百平方公尺的天然大氧吧。
洞府里面不但有客廳、臥室還有儲藏間,外面是修好的純天然石路。面對這樣的環境,梁家的四個孩子一點也沒有感覺孤單。反而,他們和父母相處的非常融洽,兄弟姊妹之間也很和諧。
這完全和梁自付的教育理念分不開關系。
在山洞的新生活,供孩子讀書
身處大山之中的梁自付很少去接觸外面形形色色的人。但是每次下山去購置生活物資時,他都會特意跑到書店和小書攤,給孩子們買書或者帶有趣味性的連環畫。
所以,每次他從外面回家,孩子們都會歡天喜地跑來迎接父親。
那時,雖然有的孩子還不識字,但是沒有任何玩具的他們很喜歡翻看父親帶來的幾本書。
後來,村里來了幾個老師,梁自付決定要讓四個孩子去讀書。他希望孩子們不要學自己,居于一隅。
他希望自己的孩子們在未來可以通過讀書走出這個大山,看看外面的世界和精彩。
不過,四個孩子的學雜費,對于他們的家庭來說,是巨大的負擔,但即便如此,梁自付仍沒有放棄,他有自己的打算。
他在靠近洞穴的地方,考察了幾處適合耕種的地形。隨后,他在一塊較為開闊的平地上,開辟了兩小塊玉米地。
經過一段時間的摸索和嘗試,功夫不負有心人,玉米在不適宜耕種的山地上發出了濃密的玉米穗。
那一年,玉米給梁家帶來了好收成,貼補了家用的同時,還滿足了一個孩子的上學費用。
除了種地之外,梁自付還特別喜歡研究種植果樹。山上原本就有各種各樣的果樹,除了少數只有觀賞價值外,其他的都可以在特定的季節長出酸甜不一的野果子。
于是,他開始嘗試著利用孩子們在課堂上所學的方法嫁接果樹。由于沒有什麼經驗,他經歷了很多次的失敗。
不過,梁自付沒有灰心,雖然他只認識幾個字,但為了學習果樹嫁接的知識,他總會抱著本關于嫁接果樹的樹,晚上學白天實驗。
在一次次的跌倒和嘗試中,梁自付終于成功了。
自此,大大小小山頭的村民們都跑來找梁自付,希望可以向他學習果蔬嫁接的技術。
梁自付在盡心教村民的同時,也會收取一定量的學費,慢慢地,四個孩子的學雜費都可以滿足了,梁自付感到無比的幸福。
而梁自付種植的果樹也漸漸得多了起來,柿子、柑橘、李子和桃子等很多暢銷的品種都開始不斷引入,他開辟了一塊又一塊的果田。
在2016年的時候,他的果蔬產量竟然達到了500斤。在山上,梁家憑借著果樹就可以過上很好的生活。
不一樣的家庭教育,成才的孩子
雖說大山里的食物相對匱乏,不過梁自付總會想方設法地給孩子們調劑生活。
當時,一些野雞野兔時不時地跑去梁家的玉米地里糟蹋食物。因此,梁自付設下了很多的捕獵網,運氣好的時候,接連幾天都會有獵物上套。
每當抓住野雞野兔時,梁自付會把他們的毛皮剝掉,將可以吃的部分洗干凈,用樹枝穿透,放在火上緩緩地烤,等肉香味透出時,便撒上幾粒鹽巴,分給身邊早已垂涎三尺的孩子們吃。
至于獸皮,梁自付的妻子會給孩子們制成防寒的帽子。
正是因為父母的關愛,所以雖然住在山洞中,梁家的四個孩子仍然十分快樂且健康的長大了。
他們非但沒有因為住所簡陋而自卑,相反,即便是現在已經過上了好日子,他們還都時常懷念山洞里的那些美好歲月。
正如很多教育專家所說,「一個孩子的成長不是需要多好的物質生活,而是父母給予的關愛」。
這句話,在梁自付的四個孩子身上展現地淋漓盡致。他們在父親身上學到的不僅僅是改變生活的勤奮,還有對于家庭的愛和責任。
在梁自付別樣的教育下,梁家的四個孩子在長大之后,個個出類拔萃。長子考上大學之后,在成都做了一名地形勘探師。
二女畢業之后成為一名國中教師,離父親不遠,時常回家探親。另外兩個兒子也都在自己的事業上頗有建樹,備受尊敬。
而梁家的教育理念對于孫子輩影響也很大,在四個孩子的后代中培養出了幾位博士。
每當梁自付談起孩子們,都會無比的欣慰和自豪。比起物質豐富,梁家夫婦更愿意投資到孩子身上,希冀孩子們能有一個光明的未來。
如今,八九十歲的梁家夫婦仍然居住在洞穴里。雖然孩子們出于安全和舒適的考量,想帶著父母搬到城里,但是梁自付和其妻子往往住不了幾天就想要回家。
他們覺得在山上的空氣更加干凈,自己都已經住習慣了也不覺得有什麼困難。
不單單是孩子,村民們也時常勸夫妻倆,希望他們可以回歸正常人的生活。
但是,在梁自付的心中,哪里也比不上自己打造的洞穴,這里不單單是自己的家,更見證著他奮斗的一生,里面充滿了幸福和甘甜。
在《鋼鐵是怎樣煉成的》中有這樣一段話:「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:當他回首往事時,不會因虛度年華而悔恨,也不會因碌碌無為而羞恥。」
對于梁自付來說,他通過自己的雙手,改變了貧苦的家境;通過堅守的學習,影響了自己的孩子。他可以說,過了無愧的一生。
雖然命運給了我們完全不同的牌,但是我們都可以像梁自付一樣,不停止自己的腳步。
在生活上,盡心竭力地面對每一份責任。或許,在這個過程中,就會有其他的同伴被妳吸引,然后,一起活出精彩的人生。
祝愿,我們都不負此生。
(圖片及故事素材均來源于互聯網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