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現在少生甚至不生的風氣下,詩薇前後生了6個孩子。
聽起來嚇人,可看到他們一家的日常後,又覺得被熱鬧的氛圍療愈了。
生與不生可能並不是件跟自己較勁的事情。
多胎家庭
如果你一覺醒來,嘿,穿越了,自己被五個孩子包圍,大的要去上學,小的嗷嗷待哺,你會怎麼樣?
大多數人會直接「宕機」吧,可這卻是臺灣新北詩薇一家的日常。
大女兒盼昕十歲,剛上小學,最小的老六才十個月大,整天在屋子裡爬來爬去。
進到屋子好像進到幼稚園,孩子們正是最活潑的時候,老四要練舞,兄弟姐妹就沖上去幫她壓腿;
老六不愛穿衣服,
讓幾個哥哥姐姐操碎了心;
玩具找不到了,
懵懂的老五就成了重點「懷疑對象」……
忙完一天的工作,
還要照顧幾個孩子的生活,
肯定很累吧,
但詩薇一家似乎樂在其中。
媽媽詩薇以前不像現在這樣接納孩子,甚至接納不了自己。
她的童年非常不幸,母親忙著工作很少有交集,詩薇是在奶媽家長大的,後來又從親戚口中偶然得知自己是一名私生女,「突然感覺母親非常陌生。」
自那以後,詩薇很難再去相信一個人,更別提愛情了。
幸好奶媽是個非常善良的人,她在一定程度上頂替了母親的角色,詩薇愛吃雞腰,奶媽就起早去早市買,和家人鬧了矛盾,詩薇就跑到奶媽家「避難」。
詩薇覺得奶媽更像自己的媽媽,「我知道我是被接納的,有人珍惜我這個孩子,我知道自己不是多出來的。」
雖有奶媽照顧,但父母的缺位讓詩薇一直缺乏安全感,甚至會因為身世而自卑,在大學階段,詩薇相較于同齡人而言顯得孤僻,她沒什麼朋友,最喜歡一個人聽歌。
低人一等的心結直到遇到了未來的丈夫弘勳才解開。
弘勳是名房產仲介,踏實又上進,他和詩薇有不少共同點,比較內向的性格,又都愛旅遊。
知道詩薇的身世後,弘勳非但沒有嫌棄,還向她表白了:
「也許我沒有辦法非常理解你的感受,但我想以後陪你一起走,我想要用未來的日子更認識你。」
詩薇被感動了,她知道面前這個男人真的認真了。不久後,他們結了婚。
詩薇知道被父母拋棄的滋味,從有了第一個孩子開始,她就給孩子所有的愛,「我絕對不請保姆帶,因為我知道養比生大。」
女兒喜歡彈鋼琴,她就給女兒報興趣班,有空也會親自輔導女兒的功課。
詩薇夫婦喜歡孩子不是沒有原因,她和弘勳的第三個孩子沛陽在出生四十天后夭折了。
打那以後,詩薇和丈夫改變了對孩子的看法,「生命總是有超過我們可以控制的部分,我覺得哭泣、呼吸都是恩典。」
老三雖然過世了,但在詩薇家,連孩子都覺得自己有六個兄弟姐妹。
這件事狠狠地衝擊了詩薇一家,不過好在家庭的包容讓夫妻倆走過了那段陰影。
後來老四、老五、老六相繼來到了世上。
值得一提的是,詩薇不只是全職媽媽,也是一名經驗豐富的助產士,老六就是在家裡出生的。
很多人可能最擔心的是多胎家庭怎樣給孩子平等的愛了,詩薇家卻有一種平衡。
她不溺愛孩子,孩子的零花錢需要自己掙。
冰箱上貼著一張表格,上面寫著每個人的名字,「洗碗、拖地畫一個圈圈,兩個圈圈可以變成一個勾勾,一個勾勾可以換五塊錢。」
孩子想多掙錢就要多付出勞動。這些錢也沒有亂花,詩薇定期會帶著孩子去商超購物。
好看的鉛筆盒、削鉛筆刀是女孩兒喜歡的東西,看到價格後,大女兒會想到,「好貴啊,鉛筆盒不是重要的東西,還可以用。」她小小年紀就會合理的消費了。
如果實在想買,但錢又不夠,兄弟姐妹就會毫不猶豫的伸出援手,一家人團結最重要。
到了晚餐時間,詩薇會在飯前問大家:「今天有沒有感激的人和事?」
被資助了二十塊錢的小朋友說:「謝謝姐姐借我二十,讓我感覺很被愛。」
小孩子們在健康成長,詩薇的原生家庭也在慢慢修復。
到了休息日,孩子們會打電話邀請姥姥來家裡做客,老人對孫子孫女非常喜愛,會帶著他們去附近的遊樂場玩木馬,蹺蹺板,孩子玩時,她就坐在不遠處悄悄地看著。
詩薇知道母親會主動接近小孩子時也十分驚訝,她印象裡母親不是喜歡小孩的那種人,畢竟小時候自己可沒和母親親近過,甚至矛盾不斷。
她慢慢理解了母親的苦衷,孩子的童年,工作掙錢只能二選其一,母親很無奈,對于沒有參與詩薇的童年,她也十分愧疚。
詩薇可不想讓小孩重蹈覆轍,碰到清亮的天氣,她會拉上孩子和丈夫一起去戶外玩。
孩子結伴去爬樹、撿樹枝,她也能有段和丈夫相處的甜蜜時光。
等到太陽下山,他們一家又聚在一起,圍坐在篝火邊,開心的唱起歌:
「我們都是上帝的寶貝,歡歡喜喜一起走......」
不知何時起,不婚不育成了社會上盛行的風氣,這是人們接受另一種生活方式的結果,無可厚非。
可原來多胎家庭也不像想象中的一地雞毛,甚至父母也會被這些小生命療愈,就像詩薇說的:「只是看著孩子的一顰一笑就會很感動。」
單身更自由,孩子也能帶來另一種快樂,比如詩薇,看著孩子在被愛包裹中健康長大,好像彌補了自己的童年遺憾。
放在人生的長河中,選擇並沒有對錯,但如果可能的話,還是在一條能使自己感受到幸福的路上走下去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