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0年,農村父母借錢供女兒留學,女兒成教授卻拒見父母,為何?

song 2023/01/12 檢舉 我要評論

有句古話說「養兒防老」,但遼寧大連一對夫妻借錢供女兒出國留學后,女兒反當白眼狼,失聯17年拒絕聯系父母,直到父母離世都拒絕回國吊唁。

她經歷了什麼,為何對親生父母如此狠心?

「乖乖女」的成長歷程

曹茜出生于1979年的大連,是家里的獨生女。在那個年代的農村,獨生女少之又少,而父母也把所有的愛都傾注在女兒身上。

父母一直認為,與其生那麼多孩子,不如生一個好好培養,讓她可以有個更好的成長環境,未來生活也能過得更好。

所以在女兒出生后,她的鄰居玩伴平日只能吃到青菜白粥,而她不僅每天都有肉吃,還總有新衣服穿。

為了給體質弱的女兒買營養品,父親曹肇綱省吃儉用,把幾毛錢的煙都戒了。

因為不想女兒未來像自己一樣「面朝黃土背朝天」,所以夫妻倆從來舍不得讓女兒做家務,在他們心里,女兒只需要好好學習。

有時,曹茜看著母親忙碌的身影,忍不住過去幫忙,卻被訓斥:「妳來干什麼!有這個時間還不如去多看點書,我們這麼辛苦還不是為了妳。」

雖然,曹茜被當成嬌嬌女養著,但她從小乖巧懂事,知道父母對自己的期待,所以在學習上十分努力,完全不用父母操心。

曹爸每次看到女兒帶回來的獎狀、優秀作業,都感覺非常欣慰,覺得再苦再累也都值了。

從小就很讓父母省心的曹茜,是村里出了名的乖乖女。但也正是因為她的順從,讓父母的管教開始「變本加厲」。

自從上學后,曹茜的生活除了學習就是學習。她沒有朋友,因為父母不允許她出去玩,她只能整日待在家里做作業、學習。

隨著年齡的增長,曹茜到了青春期,而父母無微不至的關愛和管教,讓她漸漸產生了叛逆心理。

女兒的變化在曹肇綱看來,就是不聽話。他的脾氣很暴躁,和女兒說不了兩句話就發火。母親劉玉紅則從中做父女倆的和事佬。

曹茜與父母就這樣,兩口子在家中一個唱紅臉,一個唱白臉,磕磕碰碰地度過了曹茜的國中三年。

正處青春叛逆期的曹茜并沒有做什麼出格的事兒,只是性格變得越來越孤僻奇怪,除了必要的溝通,她幾乎不和父母多說半句話。

在曹茜進入高中后,便向父母提出了住校的想法。雖然她家離學校并不遠,但曹肇綱認為女兒學習最重要,也便同意了。

這之后的三年時間里,她除了向父母要錢外很少回家,一家人之間也很少坐下來聊聊。

而看似平靜的生活底下早已暗埋伏擊,大學聯考成為打破平靜的導火索。

叛逆的苗頭,怨氣初起

1997年,曹茜的大學聯考成績下來,她的成績超過了一本線,她沒有辜負父母的培養與期望。

正在全家都為她開心的時候,父母與她卻在報志愿上,發生了很大的分歧。

曹茜想要去南方上大學,看看不同的風土人情,拓展下眼界。但父母卻希望她能在本地或者家附近選擇一所大學。

當了18年乖乖女的曹茜,第一次沒有順從父母的想法,第一、第二志愿都報成了南方的大學。

父親得知以后,十分生氣,當場給了女兒一個耳光,曹茜懵了,畢竟從小到大,父母都沒對她說過一句重話,更別說挨打了。

不過,即便萬分不情愿,她還是將遼寧師范大學作為第三志愿填報上去。

不過命運的神奇之處就在這里,最終,曹茜收到了遼寧師范的錄取通知書。父母欣喜若狂,而曹茜則悶悶不樂,為了慶祝這個消息,父母還特意辦了升學宴。

殊不知,女兒雖然表面沒說什麼,但心里早有了自己的打算。

進入大學以后,她開始一反常態,認識了幾個有錢的同學,經常和他們一起出入高檔餐廳,KTV和酒吧。

兩年混下來,不僅掛了好幾門功課,還花了父母不少錢。為了供女兒上學,父親一個人要打幾份工,但沒想到女兒上大學后卻如此不爭氣,這讓他們既難過又生氣。

而對于父母的付出,曹茜不僅不感激,還總覺得父母對她摳摳索索,虛情假意。有了這樣的心理,曹茜回家的次數更少了。

在曹茜上大二的時候,偶然得知學校有公派出國留學的機會,這讓她很動心,她想「只有爭取到這個機會,才能盡早擺脫父母,獲得自由」。

從那之后,曹茜開始了兩點一線的生活,平時不是在上課就是在圖書館,還通過了日語二級的考試。

通過堅持與努力,準備好一切的曹茜,終于在她大三的時候,拿到了學校稀缺的留學名額。

2000年,許久未回家的曹茜,回了一趟老家,只為說服父母,拿錢讓她出國讀書。

她對父母說:「我想去德國留學,這樣我以后找工作會更好找,而且未來發展空間也很大。」

聽著女兒的想法,曹肇綱夫婦眉頭皺成一團,遲疑地問她:「出國,需要多少錢?」

曹茜比出七的手勢開口道:「7萬,等我以后工作了很容易就能掙回來。」

聽到這個數,父母頓時傻了眼,因為這對于當時打幾份工,月薪才1千的父親來說,無疑是一筆巨款,這讓他非常為難。

母親也勸說女兒:「國外那麼遠沒有人照顧妳,好好上大學,畢業了回家去學校當個老師,待遇也會很好的。」

而曹茜態度則很堅決,在她看來,現在的這一幕和當初父母阻礙自己去南方讀書的場景一模一樣。

昔日憤怒的種子在此刻生根發芽,沖昏了曹茜的頭腦。她當天便收拾行李回了學校,父母見狀也開始反思自己的做法。

曹肇綱表示:「之前選大學,孩子就不滿意,心里也一直有怨氣,這次出國留學的機會是孩子好不容易爭取來的,也是好事。」

聽了這話,妻子嘆了口氣反問道:「我也想讓她去,錢怎麼辦呢?」

曹肇綱咬了咬牙:「想辦法找人借借吧,咱不能阻礙孩子的前程。」

最后,曹肇綱東拼西湊好不容易湊了1萬元,可是離7萬還差得好遠,于是他不得不向自己姐姐再借了6萬,這才將錢湊夠。

臨行前,曹茜向父母保證,自己出國一定會勤工儉學,學成之后一定會盡快回國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。

然而,令曹肇綱夫婦不知道的是,這一別卻是永別。

德國留學后,再未歸家

曹茜到了德國后,生活并沒有她想象的那般順利,生活的壓力撲面而來。

為了和外國人交流,曹茜特意報班苦學德語,而報班的費用又是一大筆開支。這也意味著她原本的勤工儉學計劃泡了湯。

兩年的專業課程加上一年的文化培養,盡管期間她也有過短暫的兼職,但依舊入不敷出。

因為剛到異國他鄉,需要置辦不少東西,而國外開銷也大,所以曹茜在半年的時間里就花費了三萬元。

這三萬當然也都是問父母要來的,在那個通訊還不算特別便利的時代,曹茜只能通過昂貴的國際長途電話向父母要錢。

當時,一分鐘通話就需要8塊錢,所以曹茜和父母的通話幾乎沒有噓寒問暖,完全直奔主題,那就是向父母要生活費。

每一次父母接到曹茜的電話,都負擔重重,與女兒的爭吵次數也逐漸增多,父親責備她不知父母辛苦,雙方的關系也越來越僵。

在要完那三萬元之后,曹茜又要過一次錢,但是那一次雙方又是以吵架結束的通話。從那之后,曹肇綱夫婦再也沒接到過女兒的電話。

三年來,她只給父母打過5次電話,寫過2次信,而每次聯系都圍繞著一個主題:要錢。父母總計給她匯去3萬多的生活費。

2003年,曹茜進入德國漢堡大學攻讀碩士學位。按理說,憑自己的本事考上國外名校,也算一件值得慶祝的事,但她卻并未告訴父母。

一直到了2005年的春節,曹肇綱夫婦心思著女兒應該要畢業回家了,特意準備了很多年貨,等女兒回家過年。

但他們不知道的是,其實曹茜2004年底就已經回國,在上海待了十幾天,辦理完一些手續后,就又回到了德國。

在回國期間,她沒有和父母打過一個電話,也沒告訴父母自己的消息。而她這一走,更是杳無音訊。

剛開始曹肇綱夫婦還與女兒置氣,但是架不住思念女兒的心情,畢竟已經過去了好幾年,女兒一直沒跟家里聯系。

曹肇綱開始聯系女兒的同學、朋友,但他們都沒有女兒的消息,這讓夫妻倆有些心慌。

一直到了2018年,十多年未有女兒消息的夫妻二人,思念成疾,雙雙得了癌癥,生活變得十分困難。眼看著兩人時日不多,便迫切的想見到女兒一面。

實在沒有辦法的二人,找到了媒體,希望通過網絡渠道找到失聯十多年的女兒。

網絡的力量是強大的,很快就有了曹茜的信息。據相關人士說,曹茜現在可以算得上是成功人士,她成為了德國的一所大學的教授,此時已經成了家,還有了孩子。

當媒體聯系到曹茜并將父母患上癌癥,想見她一面的消息告訴她時,她淡然的說:「我之所以不回家,在德國定居生活,就是不想再被他們控制,我們各自安好吧。」

曹茜對父母決絕的態度,遭到了網友們的口誅筆伐。

有人說曹茜就是一個冷血動物,連親生父母都可以說不要就不要,縱然父母有再大的錯,他們二十多年前能借七萬塊錢供她出國,也說明父母是愛她的,沒想到她是個白眼狼。

從曹茜身上,我們才知道,原來一個人的品德與學歷和身份無關。百善孝為先,這是連小孩都知道的道理,曹茜卻對患病父母不管不顧,實在讓人難以理解。

當然,也有人表示,之所以會造成現在這樣的結果,雙方應該都有原因,或許是兒時父母的管控太嚴,也可能是曹茜天生的性格導致。

最后的結局并不美好,曹家父母等了女兒二十多年,都沒能再見到她。即便是臨終前,兩人心里掛念的女兒仍未能放下怨恨回來見父母最后一面。

不知未來,曹茜是否會后悔自己這樣的選擇。

如今,中國的家長們普遍有個共識,那就是「再窮不能窮教育,再苦不能苦孩子」,很多窮父母卻把孩子養成了「富二代」。

這其實是最悲哀的一種教育方式,這樣教育出來的孩子不但不懂感恩,而且還可能成為一群精致利己主義者。

無論事情的對與錯,二十多年了,都應該把以前的不好忘掉。孝順尊老敬老是中華傳統美德,我們還是要守住老祖宗留下來的傳統文化。#頭條發現計劃#

(圖片及故事素材均來源于互聯網)

用戶評論
你可能會喜歡